大型的人才中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向客户提供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
首页
关于我们
企业介绍
竞争优势
市场分布
三方人价值观六大体系
企业证照
企业荣誉
办公环境
职位搜索
互联网
日籍、海归专版
新闻资讯
日企相关
行业资讯
HR管理
公司动态
联系我们
企业招聘下单
公司名称:
联 系 人:
电 话:
招聘要求:
简历在线提交
标 题: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粘贴简历到下面:
应聘此职位
标 题:
邮 箱:
联系电话:
粘贴简历到下面:
推荐朋友
您的姓名:
朋友姓名:
朋友电话:
朋友邮箱:
应聘此职位
标 题:
邮 箱:
联系电话:
粘贴简历到下面:
推荐朋友
您的姓名:
朋友姓名:
朋友电话:
朋友邮箱:
日企相关
行业资讯
HR管理
公司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日企相关
全球新工业革命迎“日资情缘”新机遇(图)
点击次数: 688 次 发布日期: 2015-12-15
因为看中南海配套设施规划,本田变速箱厂已在此投产数年。资料图片
12月9日,位于南海丹灶的饭野(佛山)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开业仪式暨十周年庆典。此前,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已引入饭野(广州)贸易有限公司汽配项目和饭野公司,主要从菲律宾和日本进口配件(包括发动机以及变速箱油管),供给广州本田和南海本田。
一个多月前,爱信精机(佛山)车身零部件有限公司也举行了佛山发展十年的晚会;9月19日,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在狮山工厂举行了进入佛山十周年晚会。
这些都是最初进入南海的日资企业,当他们迎来佛山发展十周年之际,包括安川电机等新一批日资企业仍然在南海加码。由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巨头”之一的日本安川电机、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广工大数控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资设立的佛山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下周正式开业。
梳理南海对日招商的十年成长路,是南海招商引资的重要成绩,也是南海与国际资本对接的一个关口。随着佛山进一步融入全球制造业第一线,南海与日资企业的“情缘”将迎来新的机遇。
1.先行者 本田波箱
以十年为尺度观察这一历史可以发现,日系招商成为南海引入外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05年,佛山全年全市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是由南海引进的本田汽车变速箱制造。
在南海与日本之间的全球化合作当中,芦川正幸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作为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第一任总经理,芦川正幸2004年就开始参与本田生产自动变速箱中国新公司的设立。
“本田最早在2000年初就计划在中国设立生产汽车的重要零部件——自动变速箱工厂。当时,我在美国生产自动变速箱的公司担任副社长,并因此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参与生产自动变速箱中国新公司的设立计划。”芦川正幸说,2004年3月,在调回日本就职的同时,他参加了这个中国项目。同年6月,为寻找生产基地,芦川正幸以本田生产基地(广州)附近为中心,进行调查。
回想起本田之所以选择佛山南海,他坦言,最开始只是因为南海与当时旧白云机场的距离较近,抱着“去看看”的想法。考察南海后,他们还相继到惠州、东莞、广州的工业园进行考察。然而,其他园区的优势大多集中在“有地有地有很多地”、“管委会提供全方位支持”等,相比之下,佛山充分理解企业进驻时的需求,并相应地介绍了周详的配套设施规划情况。最终,本田选择了落户佛山南海,而芦川正幸也于2005年来到佛山任职。
这件事也从侧面印证了本田项目对南海乃至佛山的标志性意义。2008年,芦川正幸也因此曾入选佛山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的候选人,而该活动对其评价是:对本田变速箱项目落户南海以及投产之后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热情引荐日本商人到佛山,使南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日资汽配产业集群。
早在2007年,芦川正幸就入选佛山首届聘请的政府专家“智囊团”,成为当时2位洋顾问之一。
以十年为尺观察这一历史可以发现,日系招商成为南海引入外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05年,佛山全年全市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是由南海引进的本田汽车变速箱制造。这一年的南海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招商成绩主要是东芝、丰田纺织、高木精工等日系企业。
2.日资企业十年变化
从21家到近90家
南海从1994年引入第一家日本企业,到了2004年时候南海共有21家日资企业,而截至2015年年底,南海全区已经有约90家日资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8.8亿美元,49家企业在落户后,进行增资扩产,累计增资额10.8亿美元。
在芦川正幸来到佛山的前后,也正是佛山大举拉开对日招商的序幕,并逐渐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南海经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南海从1994年引入第一家日本企业,到了2004年南海共有21家日资企业,而截至2015年年底,南海全区已经有约90家日资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8.8亿美元,49家企业在落户后,进行增资扩产,累计增资额10.8亿美元。日本企业在分享了南海和整个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更促进了南海经济的发展。
这数据增长的背后也是这个区域发展的一个时代。毫无疑问,汽车产业是中日合作在南海的第一轮高潮,在进驻的日资企业当中有近50家是汽车零部件相关企业。伴随着本田项目的落户,越来越多其下游的配套企业陆续进入到南海投资,这其中有本田、丰田、爱信精机、富士通、永旺、神户制钢、旭硝子玻璃等世界行业巨头,也有众多掌握着核心技术的日本中小企业。
据统计,目前南海日资企业除集中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外,还涵盖金属加工、环保、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食品、纺织、陶瓷、家用电器、铝加工、化工、鞋业、文化教育、商贸流通等领域。南海区区长郑灿儒认为,日本企业在南海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南海政府部门历年来始终重视与日本企业的交流,尽力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政府服务和完善的产业生活配套,南海完善的产业链也为企业提供了采购零部件的便利。
让南海政府一直津津乐道的还有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这个由南海政府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合办的工业园已成为日本企业落户发展的典范,目前已有20家日本企业进驻,投资总额超2亿美元。被前日本驻广州总领事田尻和宏先生称赞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大工程”。
“另一方面,落户企业将南海的优势传递给自己的上下游合作商,进而使更多的企业选择南海。”郑灿儒说,比如本田汽车零部件进驻后,便吸引了8家下游企业入驻南海。神户制钢所、爱信精机、高木、东芝等都在南海投资两家或者两家以上企业。这也是对南海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最有力的肯定。
此外,两地企业间的合作也很活跃。如时利和集团分别和本田用品、东洋橡胶、大野地毯等5家日资企业合作;高木株式会社与华达模具的合作长达20年;南台机械与旭机械等合作也有多年历史。
3.政商频繁考察背后的新机遇
发现两地合作新领域
日资企业不仅打开了两地合作的新领域,在日资企业逐渐集聚的影响和带动下,南海国际招商引资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接下来,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铝型材加工和医卫用品产品制造业等都成为两地合作的新领域。
事实上,日资企业不仅打开了两地合作的新领域,在日资企业逐渐集聚的影响和带动下,南海国际招商引资的路子也越走越宽。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通过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南海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南海也形成了以本田零部件为代表的日系汽配产业聚集,以一汽大众为代表的德系汽车产业聚集,北汽福田、德联化工等一批民营企业也聚集到南海,2014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32亿元。
据悉,目前年产值2000万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在南海有2300多家,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家知名企业,如日本丰田纺织、神户制钢、日立化成、电装、本田、德国大众、美国美泰玩具、意大利萨克米等,这些企业都在南海进行了产业创新的改革,也推动了南海制造业的壮大。
而伴随着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环保产业等迅猛的发展,南海与日本之间的合作领域正在进一步扩宽。今年8月,佛山机器人产业创新协会与南海都市型产业协会等也带领19家企业来到日本进行商务考察交流,主要针对环保和机器人产业;而在11月,由南海工商联和南海区人才办联合主办联合组织的企业经营哲学培训班也来到了日本。而从南海区政府的层面,今年6月份就在东京成功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8月又在南海再一次举办面对日本企业的招商推介会。
政府、商会与企业家频繁考察的背后是两地合作的契合性与延展性在进一步扩大。郑灿儒认为,南海企业现在面对的技术换代问题、环保问题、经营理念更新问题都是日本企业曾经经历过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可说是我们的老师。日本有许多经营超过百年的长青企业,他们的经营秘诀,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也是南海企业家期望了解和学习的。
接下来,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铝型材加工和医卫用品产品制造业等都成为两地合作的新领域。比如,2014年,南海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同比增长25%,有30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其中不乏中南机械、东方精工等行业内世界顶尖企业,也引进了安川电机、华中数控等知名机器人企业。日本机械装备世界领先,相信南海与日本在云计算、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技术领域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相关
南海驻日本招商顾问芦川正幸:佛山制造融入全球化仍要“加码”
在2008年时候,芦川正幸调回日本本田株式会社任职。2014年12月,芦川正幸从工作了38年的本田退休离职。
然而,他与佛山的缘分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今年6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南海(东京)投资环境说明会,芦川正幸正式被聘用为南海驻日本招商顾问。从直接参与日资企业在佛山的投资,到作为引入日资企业来到佛山投资的顾问,芦川正幸完成了他与佛山“合作”的角色切换。
“作为南海驻日本招商顾问,我现在正在积极推进本地民营企业与日本中小企业的‘相亲’工作。双方若顺利堕入爱河,便能在中国开展合作业务。”芦川正幸认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在日本不少中小企业是隐形冠军,一些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基本没有设点,这方面两地合作潜力很大。
在芦川正幸看来,中小企业的强大是支撑佛山接下来融入全球化的必要条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进驻不等于产业的全球化,日本大企业的背后全是小企业。这当中,尤其是小作坊工厂生产着大企业所需的重要零部件。没有这些小、微企业,先进的产品根本不可能被生产出来。”芦川正幸说。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一样,他们没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也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撑他们到海外投资,在海外设厂时还可能会遇到人手不足等等问题。要冲破这些障碍,需要当地政府从中介入,发挥中国民营企业与外资中小企业之间牵桥搭线的角色尤为重要。
在芦川正幸看来,未来包括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合作领域、医疗及口腔设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都将逐渐成为中日合作的新趋势。
事实上,这样的苗头在佛山已经开始显现。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巨头”之一的日本安川电机正式落户佛山高新区。其中,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广工大数控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资设立佛山凯尔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此之前,佛山本土机器人企业隆深机器人公司也与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建设白色家电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中心和川崎机器人华南区培训中心,并成为川崎华南地区独家代理商和最大的合作伙伴。
即便如此,芦川正幸认为佛山制造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仍然要继续加码努力。“目前还停留于向外资企业仅提供发展环境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硬件设施方面是够齐全,但在使用、管理这些设施的企业运营机制方面还有待提升。”他认为,南海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计划的企业太少,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企业必须要追求长远利益发展、认真思考企业的存续问题,面对将来当下该做些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作为第一因素来考量,才能促使企业实现向全球化的蜕变。这也是南海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处方”。
他建议,南海企业因应社会发展趋势开拓新业务,针对新业务所需的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劳务管理等方面实施改革。而在智能化制造的发展方面,则继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技术支援费等价支付的透明。否则,前沿技术很难进入中国。
南方日报记者 李慧君 通讯员 王雅博